微生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是以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微生物学报》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是我国最早被世界最大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ARS"作为医学主题词标引的5个中文期刊之一,该刊发行和交换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期刊,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好评。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报道内容:我国普通微生物学,工业 、农业、医学、兽医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以及与微生物学有关的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和小型综述等。读者对象:国内外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及与微生物学有关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古人驱蚊三宝!天然无毒效果超乎想象

时间:2025-08-01 10:59:51

夏日炎炎,蚊虫肆虐,现代人习惯依赖电蚊香、驱蚊液等化学产品,却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用天然药材构建起一道绿色防线。那些藏在《本草纲目》里的智慧,如今依然能在生活中焕发光彩。

艾草:穿越千年的驱蚊卫士

艾叶的驱蚊功效早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端午日采艾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种菊科植物含有挥发性桉叶油精和樟脑成分,就像天然的小型驱蚊雷达,能干扰蚊虫的嗅觉系统。实验显示,15平方米的房间悬挂30克干艾叶,2小时内蚊虫降落率可降低40%——相当于在室内撑起一把无形的保护伞。古人常将艾条制成"艾虎"挂于床帐,现代改良版可将艾叶与决明子混合缝制抱枕,既驱蚊又护颈。

薄荷:双重功效的清凉特使

唇形科的薄荷叶片布满油腺,轻轻揉搓就会释放薄荷醇分子。这种物质在驱蚊的同时,能像天然空调般降低体表温度1-2℃。明代《食物本草》记载用薄荷汤"洗疮拔毒",现代研究则发现其挥发油对致倦库蚊的驱避率达73%。厨房窗台种植薄荷盆栽,既能随手取用入菜,又像站岗的哨兵阻挡蚊虫入侵。特别推荐将薄荷叶与医用酒精按1:5浸泡,制成喷雾可维持3小时防护效果。

藿香:被低估的驱虫能手

这种带着柠檬香气的唇形科植物,古人行军时必备。《本草正义》称其"芳香而不嫌猛烈",现代色谱分析揭示其含有的甲基胡椒酚,驱蚊效果堪比DEET(避蚊胺)的天然版本。广东地区传统的"藿香正气水",稀释后喷洒墙角,能形成持续6小时的防护圈。更巧妙的是将藿香与陈皮制成香囊挂在汽车出风口,相当于给爱车装上生物滤网。

古法新用的黄金组合

将这三种药材以2:1:1的比例配伍,会产生协同效应。晒干后装入透气棉布袋,每个20克的香包保护范围约5平方米,效力持续2个月。紧急情况下,取混合药材50克加水煮沸,其蒸汽驱蚊效果是单一药材的1.8倍。值得注意的是,孕妇使用时应减少艾叶比例,儿童房推荐增加薄荷含量提升安全性。

这些历经时间检验的方法,不仅避免化学驱蚊剂的神经毒性风险,更暗合现代"环境友好型防虫"理念。下次被蚊虫困扰时,不妨打开祖先留下的"绿色药箱",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绽放异彩。